近日,教育部对外发布消息称,中国已经先后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学历互认已达24个,并且年内中国还有望与塞浦路斯、南非等国实现学历学位互认工作。与此同时,教育部重点组织开展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共发布了141项研究课题,其中70项涉及“一带一路”沿线46个国家。为了配合“一带一路”建设,教育部还实施了“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2016年共选拔226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赴34个国家,选派近千名各种非通用语人才出国进修。在配合“一带一路”教育“走出去”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开展“留学中国”品牌打造,通过设立卓越奖学金项目,培养发展中国家青年精英和未来领导者,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 每年向沿线国家额外提供总数不少于3000个奖学金新生名额。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不仅涉及国家层面,各省市也积极参与,中国近半数省份即将参与其中。教育部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实际上是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尽可能地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专家,也为沿线国家多培养更多的“中国通”,从而有助于将“民心相通”做到实处。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不断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发出中国声音,倡导中国理念,提出中国方案,在一系列的新举措当中,“一带一路”无疑引人关注。“一带一路”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极具经济、政治、地缘、文化等影响,对于中国战略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在五通工程当中,前面四项主要涉及器物层面,而民心相通则主要涉及人际交往,最为复杂也见效最慢。
常言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则源自心相通。“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情况复杂,社会多元,对“一带一路”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参与国家与中国的关系良莠不齐,一些国家还存在“中国威胁论”。这有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产生负面效应,对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力度和对接造成影响。由于利益分歧、宗教差异、文化多元等原因,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持以怀疑态度,政府和民众与中国存在信任赤字问题,这对于一带一路的战略动员和战略支持带来了不确定性,也增加了一带一路的合作成本,也足以说明民心相通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需要资本、技术、资源等物质投入,也需要情感的投入。为了保障一带一路的持续良好开展,需要加强沿线各国与中国的地缘情感。地缘情感是指不同地区间的认知态度,类似于地缘文明,但相对于地缘文明而言,其也受政治、宗教、经济等因素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情感上的总体态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情感不一,存在明显的地缘情感温差,影响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同度、亲近感。“一带一路”将“民心相通”视为重要目标,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可以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这非常有利于拉近地缘情感,增强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加强地缘情感培植,成为“一带一路”的强力粘合剂。
“民心相通”需要耐心,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了促进“民心相通”,旅游和各种文化交往活动最多算是快餐文化,走马观花的粗浅感受,而教育与人才培养才能实现深度了解,谋划长久大计。中国教育部推出的这些举措有利于培养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接地气专家,也能将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做的深、做的实、做的透。一带一路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也是连通“中国梦”和“世界梦”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共识和情感基础。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而言,互联互通是核心,民心相通是关键。为了促进民心相通,人才培养是重点,因而一带一路不仅要有工程项目合作,也要有人才项目合作。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了人才培养的薪火相传,中国与沿线国家“一带一路”的合作才会生生不息。